俄乌战争还会拖多久?不少人心里都在嘀咕:乌克兰还能等来西方的“救命钱”,还是俄军要趁机一鼓作气?最近这场硝烟里的风向,已经越来越显得耐人寻味。你说狠,俄军是一步不放松,战线越压越紧;你说难,乌克兰明明咬紧牙关,却等不来更多的“雪中送炭”;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反倒越发显得“爱莫能助”。这到底是谁在搅起这池浑水?
咱们慢慢拆开聊。论表面,西方一向嘴上“团结”,但北约峰会、G7见面会,每每一谈乌克兰,就像那句老话:“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可这把筷子,早被掰成了好几截。2023年,立陶宛的北约峰会上,泽连斯基当着各国大佬的面拍了桌子,想赶紧要个入约的准信。
美国和德国面上笑呵呵,实际一句话没说透,谁也不愿跳出来做保人。北约的集体防务变成了分摊“风险包”,美国人心里那笔账打得不比谁慢,其他老欧洲也心知肚明,真要来大事,他们愿意上桌添菜,可谁也不想把身家性命都押进去。
隔三岔五的“紧急支援”,其实都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欧美彼此推卸,乌克兰成了个“等米下锅”的厨房。法国、德国这些老牌西欧经济体,自己日子不太好过,经济一收缩,物价一飙高,乌克兰的“求援短信”便自动进了次要文件夹。拜登苟且维持的援助预算,在美国国会屡次被挡,欧洲更是又催又急,想逼老美“出点血”。但说到底,各家也就那么两下子,心肠再软,口袋也是有底的。
最头疼的,还属乌克兰自己。泽连斯基去年出访欧盟总部,满心以为能捞到点救命稻草,但实际答应的军火、原材料和钱,全成了“寅吃卯粮”式的承诺。好不容易G7峰会后搭上线特朗普,双方寒暄了50分钟,结果还是老样子,一个“我再考虑考虑”糊弄了事。乌克兰一边前线吃紧,一边外交拼命撒网,真正捞到手的,却都是些遥遥无期的形式主义。
反倒是美国玩起了“算盘经”。他们如今战略重心东移,心思全转到印太、台湾和中国。俄乌“包袱”压着,美军全球布局吃紧,资源怎么分配,尽是愁眉苦脸。美政界风向标都改了,新一轮对俄制裁没下文,对乌克兰“爱国者”系统支援,美国政要不痛不痒地表态,基本靠嘴上跑火车。更典的是,有议员直接说新制裁没必要,算明白账后,乌克兰变得“可有可无”,甚至逐步成了“别人家孩子”的状态。再说句难听的,美国这些招数,就是把欧洲推出来当“房东太太”,让自己从这摊烂泥里抽身出来。
反观战场,俄军最近进展像加了油门。哈尔科夫外头的攻势一发不可收拾,把乌军的补给线切成了乱麻。雅尔塔镇也被攻占,俄军还动用了500公斤、1500公斤的大型航空炸弹,不光打得狠,场面更是惨烈无比。
据相关军事分析机构统计,仅过去一天,乌军就损失1300多人。现场有目击者回忆,“那炸弹砸下来,整个地面都抖”,伤亡和破坏的画面让人唏嘘。哈尔科夫被围得紧,乌军虽然拼死防守,却因补给断裂、有兵无枪,只能节节败退。有权威调查更是指出,俄军正利用伊以冲突降温、乌军弹尽粮绝之际,发动了更猛烈的打击,想要形成压倒性优势,彻底逆转整个战局。
可大局早已乱起锅来。说到底,这场战争背后的账本写的不是情怀,而是资源博弈和大国算盘。特朗普那个口口声声让北约各“班门弄斧”的传统,反倒成了今天乌克兰危局的铺垫。
他早在总统任上,就要求北约成员国摊子上的“脚指头”都得自己处理,美国不再替别人擦屁股。换了战时,特朗普语调不变,援助更难实现。这种“现实主义”成了欧洲不得不咬牙硬撑的宿命,把本来就脆弱的北约共同防务敲碎成一地鸡毛。
援助搁浅、资源稀缺,不光让乌克兰坐立难安,更让美欧关系上演“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2023年底美国援助预算被一拖再拖,欧洲盟友也着急上火,从德国总理到法国总统轮番游说,美国还是只给空头支票。可是这种甩手掌柜的做法,真能解决问题吗?美欧虽然嘴上一套一套,可“各扫门前雪”,乌克兰就这样被挤在大国利益和资源平均的夹缝里,左右为难。
谁都清楚,现在的乌克兰,靠外援续命很难再走下去。美军步步收缩,欧洲自身防务压力又陡增,俄军反而占到了主动。有人担心,战事万一继续拉长,不只是乌克兰受伤,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都会跟着扯下水,后面还不知道会闹出啥乱子。战火之外,每个普通人都跟着提心吊胆,能源、经济、粮食……哪一样不是咱老百姓的生活大考题?
这世道,谁也别想着“站着说话不腰疼”。风卷云涌的大棋盘下,每一颗棋子都有自己的无奈。不管结局如何,真正承受压力和希望的,终究是被历史推着走的普通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