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的“阴影”——青春的音符上出现裂痕
那年初夏,空气微微发烫。南方大学校园里,李依依正准备着人生中第一次“大型独唱”。对于一个音乐系女生来说,六月的歌咏比赛,可谓是整个大学时光最期待的“舞台”——然而,这次她却并不快乐。
一只纤细的手指摸着嘴角,依依皱眉:“又破了,怎么又流血了。”
同屋好闺蜜小朱拿着漱口水在一旁提醒:“依依,快来,我帮你照照,这是不是又溃疡了?”
镜子里,那口原本干净漂亮的嘴巴,左边颊黏膜上赫然又出现了几块米粒大小的溃疡。浅白的溃斑,红肿的周边,一碰就疼,吃饭喝水都难受极了。
“怎么回事?半年前偶尔溃疡,三五天就好了,这回都快一个月了。”依依咕哝道,“没吃辣,休息也注意了,维生素、漱口水、益生菌,药都试完了,一点也不起作用。”
小朱叹了口气:“要不去校医院再问问吧?唉,都喊你别太焦虑了。”
依依无语,自己可不想因这点小事就占医生时间。“算了,等过两天比赛完了再看看吧。”
然而,疼痛在加重,溃疡愈来愈多。再温和的女生,也会被那种“反复发作、始终不愈”的无力感逼得脾气变差。夜里她辗转反侧,嘴里火辣辣地疼。她惊恐地想:“难道我以后唱不了歌了?会不会得什么大病?”
一次排练结束,她崩溃地哭了,小朱决定陪她去医院。这,其实就是命运给她开的第一道“提醒”。
急诊夜色下的迷茫与委屈
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室,永远是最拥挤、最杂乱、最令人焦虑的地方。
那晚七点半,刚下过雷阵雨。依依和小朱小心翼翼地拉开门帘,走进“噩梦开局”——一屋子的病人,各种各样的医生,有的喊疼、有的无助,有人边守着吊瓶边打电话。主治医生袁医生正忙得焦头烂额,带着实习生小陆来回穿梭,连口热水都顾不上喝。
“怎么了?”一句被反复问了上百遍的“流程话”。
“口腔溃疡,反反复复快一个月了,疼得要哭。”依依小声回答,她的声音害怕得有些发抖。
袁医生甚至连头都懒得抬:“当初吃了什么,试过什么药?”
依依轻声说着,内心却不自觉地委屈了:“我试过维生素B、漱口水、胶体银、口腔喷雾,都试过一遍了。”
小陆瞥了依依一眼,心里想着“又是一个大惊小怪的女生”(实习生最初难免有点偏见)。袁医生不耐烦道:“口腔科下班了,回去多喝点水,别太焦虑,考前上火也常见。”
依依一听,差点掉下泪来:“医生,能不能帮我看看?我真的很痛苦,要比赛了……”
没办法,袁医生只好戴上头灯、拿压舌板一照:溃疡不下七八处,黏膜略显发白,舌面还有白苔。袁医生皱眉,心头有了一丝隐隐的不安。
“你确定一直都不好?涂过达克宁没?有没有发热、乏力、腹泻?” 袁医生问。
“没有,就是疼。之前每次一两周就自愈,这次……一直好不了。”
气氛尴尬,空气里弥漫的,不光是焦躁,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上火”,还是“隐疾”?——实习生的一句话
盛夏燥热的病房里,众多患者呼噜声、呼救声交织。小陆有些不耐烦。他低声嘀咕,“要么就说上火了呗。”
依依的情绪一下被点燃了:“天天说上火、上火!我都快被‘上火’逼疯了!医生,您到底觉得我什么问题?”
袁医生瞬间回神,感觉自己或许该更仔细点。“口腔溃疡确实有多种原因,除了所谓‘上火’,有免疫、内分泌问题,有人缺铁、缺锌也会反复。你得查查详细血常规和微量元素,必要时还要除外自体免疫性疾病……”
依依咬着下唇,泪汪汪地说:“只要能治好,您让我查什么都行。真的太难受了,要唱歌、要社团,还影响期末考试。”
空气里弥漫沉默。小陆这时却突然冒出一句:“会不会是艾滋?口腔反复溃疡有时是艾滋的早期表现。”
这一下,整个诊室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小朱脸色一白,猛地拉住依依的手。依依愣了三秒,像是被踩中了命门,猛地坐直了身子:“我……不会吧?”
袁医生皱紧了眉头,朝小陆投去一个警告的眼神:“别乱说!”
但实习生不懂人情世故,一句话像是一记重锤,结结实实打在依依的脑门。
真相追问——“破防”的孤独与心慌
女生的自尊心和羞耻心,在这一刻全部碎裂。依依怔怔地坐着,大脑嗡嗡响。半晌才磕磕巴巴地说:“医生,这、这个怎么查?”
袁医生这才认真了起来。他屏退了小陆和小朱,“依依,除了唱歌,你是不是最近身体还有其它不舒服?有没有伴侣?感情生活怎么样?”
依依低下头:“有男朋友,刚谈。身体就嘴巴疼,平时挺正常。”
她死死盯着地板,嗓音几乎听不见地说:“医生,我从没乱来过。”
袁医生点头,柔声安慰道:“别太担心,我们查查血常规和艾滋病毒筛查指标,很多持续不愈的口腔溃疡,除了普通缺营养、免疫低下情况外,也见于一些慢性病。性传播疾病也不完全是‘乱来’,有时是对方携带但自己不清楚。”
依依呼吸越来越急促,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她颤抖着说:“如果真是那个,我跳楼都不值……”泪流满面。
袁医生叹口气:“孩子,医学是科学。没证据,任何结论都是‘吓人’。先检查,什么都不要自己吓自己。”
一句“你愿意接受所有检查吗?”让依依感到绝望和渴望并存——她想快点知道答案,又害怕结果是真的可怕。
一切,或许没你想得那么糟——科学解构复杂口腔溃疡
检查那一夜,依依几乎没睡。
她不断在手机上查“口腔溃疡 久治不愈”“HIV初期表现”,越看越绝望,担心自己“要毁了青春、毁了家庭”。
其实,大部分长期口腔溃疡并非恶疾。一些统计研究(英国医学杂志BMJ, 2021)表明,80%以上反复溃疡和下列因素相关:
缺乏维生素B族,尤其是B2、B12
缺铁、锌等微量元素
精神压力大,作息紊乱,免疫力低下
月经前期、荷尔蒙波动
慢性咽炎、鼻炎所致的交叉感染
——当然极小概率会有特殊疾病如白塞病、炎症性肠病、HIV感染等
反复溃疡,不一定是重病
正常健康人,偶尔三五天一次溃疡,通常无需太紧张。如果溃疡持续两周以上,反复发作,且结合下列情况应格外当心:
频繁、同时多发(口腔多个地方反复长溃疡)
溃疡伴白斑、脱屑,舌面毛糙
合并体重下降、发热、淋巴结肿大
有特殊高危性行为史,或有慢性基础疾病
实习生那句“艾滋病”,虽然直戳痛点,但也确实提醒医生和患者要做全面排查。
口腔溃疡背后更常见的“真凶”
中国口腔医生协会一项流调(2022)显示,大学生慢性口腔溃疡最常见三大因素:
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辛辣、消化不良
考前焦虑/免疫力下降——压力大,身体激素水平波动
缺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卖自由”导致营养单一
检查揭晓——心理的阴影与真相的阳光
第二天一大早,依依就在门口等着。抽了血,做了套口腔涂片检查。等待结果的时间,是美好青春里最漫长的一天。
当护士把单子递给她时,她的双手止不住颤抖。
“血常规略微贫血,白细胞正常,艾滋筛查阴性。溃疡细菌培养是普通致病菌。”医生娓娓道来,“你最主要的问题,是免疫力下滑加上缺锌、缺维生素。”
依依这一刻瘫倒在椅子上,猛地放下心中石头——原来,她最担心的“死刑宣判”,其实只是青春里的“健康小告诫”。
医生又叮嘱她:“多吃蛋奶、菠菜、瘦肉,把维生素补上,注意早点睡。音乐是热爱,但身体才是你最有力的歌声。”
一切虚惊一场,依依喜极而泣。她终于可以去唱那个心心念念的舞台了!
医生视角下的“溃疡背后”
作为一线医生,袁医生总结出这些“千万别忽略反复口腔溃疡”的科学观点:
普通口腔溃疡:3-14天自愈,补充维生素、避免刺激饮食即可。
反复超2周以上:必要时需查免疫系统、微量元素、口腔糜烂病变、特殊病原体(如白塞病、艾滋、梅毒),但绝大多数无大碍。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出现不愈合溃疡须警惕慢性系统性疾病。
心理压力巨大:过度焦虑甚至会加重免疫抑制,导致更难愈合。
英国牛津大学口腔科团队2022年发表的论文解读:“慢性口腔溃疡超过四周,仍为良性,但超过12周应考虑做病理活检,排除罕见恶性肿瘤。”
生活科普——让青春期远离“溃疡魔咒”
如何科学预防与治疗反复口腔溃疡?
均衡饮食,丰富摄入维生素B、铁、锌:常见于全谷物、瘦肉、豆类、绿叶蔬菜、坚果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熬夜会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尤其考前阶段或情感生活起伏
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频繁清洗强刺激漱口水
减少压力、适度锻炼:运动提升自身免疫能力
及时处理胃肠疾病、慢性感染
坚持随访,异常持续2-4周或反复复发,应及时就诊专科
忌盲目相信偏方/互联网上流传的“神药”
遇到突发健康困扰,如何与医生沟通?
主动、完整陈述自己的每一次就医经历和用药史
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只听一句“上火”就草率回家
始终保持对医学流程的敬畏和科学思考
如果医生态度不好,允许争取第二次咨询机会
情绪“破防”之后的成长
比赛前一天,依依站在操场上,望着晚霞发呆。历经风雨后的歌声格外清亮。小朱抱着她:“吓死我了,我们以后一定要科学看病,不让自己和家人再胡思乱想。”
依依笑了:“有些阴影,真的只是心理打结。可医生和家人的陪伴,就是那束能把乌云拨开的光。”
经历风波,她更懂得健康的珍贵,也更相信科学的力量。
参考资料
英国牛津大学口腔科学团队《慢性口腔溃疡评估建议》,2022年
中国口腔医学协会“慢性口腔溃疡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第44期:青年人口腔溃疡综合防治进展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Oral Canker Sores, 2023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疼痛。每一份“破防”的瞬间,都是成长的契机。科学面对身体的每一次信号,才是青春最璀璨的底色。祝你,也祝依依,勇敢而健康地活在阳光之下!
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