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中医 “快慢” 之辩:从急症速效到顽疾缓图
的医道智慧
李四平
在医疗的江湖里,流传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中医是慢郎中”。人们总觉得,中医只适合调理那些不痛不痒的慢性病,面对急症重症,还得靠西医的 “快刀斩乱麻”。然而,在临床中的一个个鲜活案例,却在不断颠覆着这种刻板印象。从中药降血压缓解中风先兆,到放血、针灸半小时消除脑梗前兆症状,中医在急症治疗中展现出的 “快”,往往令人惊叹。但与此同时,像有些顽疾,却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调理才能痊愈。这种 “快” 与 “慢” 的辩证,正是中医诊疗智慧的生动体现。
急症如救火。比如中风先兆,就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中医展现出了惊人的速效。
记得有位因琐事跟别人争执导致血压飙升、出现中风先兆的病人,医院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无效,而通过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法,不仅一剂中药就让血压下降、症状减轻,第二天改方结合外治法巩固后,症状便完全消失。这背后,是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精准把握与多种疗法的协同发力。
此案例中,由争执引发的情绪激动,导致肝气上逆,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引发血压升高和一系列不适症状。从中医理论来看,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当人情绪激动时,肝气失于疏泄,进而上逆。气为血之帅,气逆则血随气升,导致头部气血过于充盛,出现血压升高。同时,肝气上逆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从而出现头晕、舌麻、半边肢体麻木等症状。
针对这一核心病机,首剂中药采用了疏肝理气、平肝潜阳之法。药方选用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缓解肝气郁结之态;石决明、天麻平肝潜阳,抑制肝气上逆之势;牛膝引血下行,将上逆的气血引回正常轨道;同时配以白芍养血柔肝,防止肝气过亢而伤阴。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引血下行之功,迅速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针灸疗法以增强疗效。一般选取太冲穴作为主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能疏肝解郁、平肝降火,直接针对肝气上逆的核心病机。配以内关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缓解情绪激动引发的心神不宁,同时也能调和气血。再取百会穴,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针刺百会可平肝潜阳、醒脑开窍,缓解头晕症状。针刺时采用泻法,太冲穴行针时手法宜重,以激发经气,促使肝气疏泄;内关穴和百会穴行针稍缓,以达到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效果。留针 20 分钟,期间行针1次,增强针感。
此外,还可以配合耳尖放血疗法。耳尖为耳穴中的重要穴位,与肝、胆等脏腑相关,放血可清泻肝火、平肝潜阳。操作时,先将耳尖部位消毒,用三棱针点刺耳尖,挤出3-5滴血液,一般血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即可。耳尖放血能快速缓解头部气血充盛的状态,辅助降低血压,减轻头晕等症状。
第二天改方时,考虑到患者经过首剂治疗后,肝气上逆之势已得到控制,但仍有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于是在原方基础上减去部分平肝潜阳之力较强的药物,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以进一步疏通气血,使肢体麻木等症状彻底消失。
此时的外治法也可以做出相应调整,针灸方面,减去耳尖放血,继续选取太冲、内关、百会穴,手法改为平补平泻,以调和气血、巩固疗效。同时增加合谷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能疏风解表、行气活血,与太冲穴配合,称为 “四关穴”,可增强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留针15分钟,期间不再行针,让患者在平和的状态下感受经气的运行。
一位长期喝酒、熬夜的病人,有一天突发后脑勺剧烈疼痛伴舌麻,在医院经过检查,没有任何问题,拿了一堆西药,但服用后效果甚微。后来没办法,经过朋友介绍来我处看诊,四诊后,通过给他头部、耳朵、指尖放血,放出几滴黑血后,症状立即缓解,再加上针灸、刮痧,半小时后症状完全消失。这种外治法的速效,同样源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长期喝酒,酒为湿热之品,易生湿热;熬夜则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湿热与虚火相互交织,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后脑勺为太阳经所过之处,气血瘀滞于太阳经,不通则痛,故出现剧烈疼痛;舌为心之苗,气血瘀滞,不能濡养舌体,则出现舌麻。
放血疗法通过放出瘀滞的血液,起到了 “祛瘀生新” 的作用,迅速疏通气血,缓解了局部的瘀阻状态。选取头部的太阳、风池等穴位,耳朵的耳尖,指尖的十宣穴进行放血。这些部位都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放血后能快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灸则选取百会、合谷、太冲等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能醒脑开窍、镇静安神;合谷穴疏风解表、行气活血;太冲穴疏肝解郁、平肝降火,三穴配合,进一步加强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刮痧则重点刮拭后颈部及背部的膀胱经,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刮拭后能祛除体表的邪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与放血、针灸协同作用,故而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症状。
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中医并非 “慢郎中”,在急症治疗中,只要辨证准确、方法得当,多种疗法协同作用,就能实现 “快刀斩乱麻” 的效果。中医的 “快”,不是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建立在对疾病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精准施治。
顽疾需慢调,与急症的速效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年遇到一位口苦患者,换了不少医生都没治好,最初检查显示肝胆无病变,从肝胆入手治疗也不见效,直到两年后才查出胆管多发结石。而另一位顽固口苦患者,在明确病因病机在肝胆,用方无误的情况下,服用中药一个多月仍无明显好转,间断服用半年后才痊愈,且身上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一并好了。
治顽疾这种看似“缓慢”的治疗过程,实则体现了中医 “缓治其本” 的智慧。口苦症状的背后,往往是长期积累的脏腑功能失调。就像胆管多发结石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凝结而成。治疗这样的顽疾,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慢慢调理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这样的治疗过程,就像是一场持久战。药物在体内逐渐发挥作用,慢慢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那位服用半年中药才痊愈的患者,正是通过长期的调理,使得肝胆的疏泄功能逐渐恢复,胆汁能够正常排泄,口苦症状自然消失,同时,因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其他不适也随之痊愈。
老百姓可能会觉得,一个口苦症状要吃半年多中药,是医生水平差。但实际上,这正是中医治疗顽疾的特点所在。中医追求的不是表面症状的暂时缓解,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疾病的彻底痊愈。这种 “慢”,是为了更彻底地治愈疾病,防止复发。更何况现在的中药质量更是差强人意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用外治法来调理身体的各种状况。
外治法在中医临床中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内治法如同左右手,在不同病症中各展所长,又常常协同作战。一位顽固性面瘫患者病程已达三月,左侧面部肌肉完全瘫痪,眼不能闭、口歪向右侧,西医采用激素与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甚微。接诊时见患者舌体紫暗,苔薄白,脉沉涩,判断为风邪入络、气血瘀滞。先以梅花针叩刺患侧面部阳白、四白、地仓等穴,至皮肤微微渗血,随即施以拔罐,拔出暗紫色瘀血约5毫升,罐口处皮肤呈现青黑色瘀斑。起罐后用艾条温和灸上述穴位30分钟,艾绒燃烧的温热感透过皮肤渗入经络。治疗当晚,患者便能闭合眼睑少许,连续治疗十次后,口角歪斜基本纠正,仅笑时仍有轻微偏斜,后续配合牵正散加减内服,半月后彻底痊愈。
还有一例患儿三岁,因外感风寒突发高热,体温达40.2℃,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其父慌乱中欲送医院,恰逢邻居是老中医,当即取来酒精消毒的三棱针,点刺患儿人中、十宣穴,每穴放出黄白色黏液样血液数滴,同时用拇指用力掐按合谷穴。约一分钟后,患儿抽搐停止,牙关松开,发出哭声。随后用温水调服紫雪丹半支,再以温水擦拭颈后大椎穴及腋下,半小时后复测体温降至38.5℃,后续服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两天,体温就恢复了正常。
推拿疗法则在慢性病调理中更显精妙。曾有位长期伏案工作的编辑,患颈肩综合征五年,晨起颈部僵硬不能转头,右臂时常发麻。检查见其 C5-C6 椎体压痛明显,右侧肩胛骨内侧缘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采用㨰法放松颈肩部肌肉后,以拇指弹拨硬结处三分钟,再施以颈椎斜扳法纠正小关节紊乱,最后点按风池、肩井、天宗等穴。首次治疗后患者即感颈部活动灵活度增加,连续治疗五次后,麻木感消失,后续嘱其每日做 “米字操” 锻炼,随访一年未复发。
当然中药外敷的治疗优势也不容忽视。记得在镇里上班时,村里有位患者,因田间劳作时不慎被毒蛇咬伤脚踝,局部肿胀蔓延至小腿,伤口处有两个牙印,流出淡红色血液,伴有头晕、胸闷。紧急处理时,先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火柴头堆砌烧灼牙印,同时取新鲜半边莲、蒲公英捣烂如泥,加入少许雄黄粉拌匀,外敷于伤口周围及肿胀处,范围超过肿胀边缘两厘米左右,每两小时更换一次。同时口服季德胜蛇药片,三天后肿胀消退至脚踝处,一周后基本痊愈,也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外治法 “简、便、廉、验” 的特点:无需复杂设备,操作方法易于掌握,治疗成本相对低廉,而疗效却往往出人意料。在急症中能截断病势,在慢性病中可扶助正气,与内治法配合时,更能起到 “内外夹击” 的治疗效果,这正是中医外治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时而快如闪电,时而慢似流水,这种快与慢的辩证,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医理逻辑。
从疾病的性质来看,急症多为邪气较盛、病情变化迅速的情况,此时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祛除邪气、缓解病情,因此需要 “快治”。而顽疾多为病程较长、邪气深入、脏腑功能失调较严重的情况,治疗时需要慢慢调理,扶正祛邪,因此需要 “慢治”。
从治疗的目标来看,急症治疗以缓解症状、挽救生命为首要目标,因此追求速效;而顽疾治疗则以彻底治愈、恢复脏腑功能、防止复发为目标,因此需要循序渐进。
从人体的生理特点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急症往往是局部的功能紊乱迅速影响到整体,治疗时只要抓住关键环节,迅速调整,就能很快见效;而顽疾则是整体功能失调的局部表现,需要从整体出发,慢慢调整各个脏腑的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的 “快” 与 “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患者的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后做出的选择。无论是 “快治” 还是 “慢治”,其核心都是 “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老百姓对中医的 “快慢” 存在认知误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医的诊疗理念和方法缺乏了解。认为中医是 “慢郎中”,只能调理慢性病,这是对中医急症治疗能力的忽视。如前文所述,中医在急症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许多急症通过中医的治疗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中医治疗顽疾,注重 “治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较长,但却是彻底治愈疾病的必要条件。
要正确看待中医的 “快慢”,就需要了解中医的诊疗特点。中医强调 “整体观念” 和 “辨证施治”,治疗疾病时不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整体的调理;不仅考虑当前的病情,还考虑疾病的发展变化和患者的体质因素。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案往往是个性化的,治疗效果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医的 “快” 与 “慢”,是中医诊疗智慧的一体两面。在急症治疗中,中医能以精准的辨证和得当的方法实现速效;在顽疾调理中,中医又能以耐心和智慧实现缓治其本。外治法作为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中医的 “快慢”,传承中医的智慧,让这一传统医学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
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