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氧气稀薄的昆仑山中,在风雪肆虐的生命禁区,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边防军人用青春丈量国境线,用热血温暖冻土层。窦椋的长篇小说《昆仑哨》将镜头对准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以徐开路和他的战友们守护昆仑山隧道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边防军人赞歌。
首先,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令人血脉偾张。当边防战士看到偷猎分子时,冒着死亡的风险,他们依然挺身而出,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偷猎分子展开生死较量;当他们遭遇敌对分子入侵时,即使面临着对方控制绑有炸弹的人质,在千钧一发之际化解爆炸险情,机智勇敢地排查堵截外敌渗透。
这些情节都极为震撼人心,因为它们不是凭空虚构的热血桥段,而是边防军人真实处境的文学再现。当读到战士们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潜伏蹲守,在暴风雪中徒手排除爆炸物时,那种"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战斗精神跃然纸上。窦椋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每一次行动中战士们的战术配合和心理变化,让读者仿佛亲临那个危机四伏的边境战场。
然而《昆仑哨》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真实展现了军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困境。徐开路对妻儿的愧疚构成小说最催人泪下的情感线索。他能在危急关头为国家挺身而出,却无法在妻子分娩时陪伴左右;他能记住昆仑山每一处地形的细微变化,却记不清儿子出生时的样子。这种"忠孝难两全"的内心挣扎,让这位铁血连长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窦椋笔下的昆仑哨所,是一个由各具特色的军人组成的特殊家庭。这里有经历过战争创伤却依然坚守岗位的老兵,有怀揣军校梦想的列兵,当然也有着对于这样的生存困境极为抱怨的存在。他们性格迥异,却共同诠释着"坚守"二字的千钧重量,也都能在危险到来是挺身而出。
《昆仑哨》感染人之处来自于它对牺牲精神的诗意诠释。小说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日常的坚守展现军人对死亡的认知——"我们不是不怕死,只是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在物质丰富的当下社会,这种将国家主权、战友情谊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价值观,犹如一剂强效清醒剂,让读者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一部军旅文学作品,《昆仑哨》既是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礼赞,也是对军人情感世界的深度开掘。它让我们看到,在那片终年积雪的无人区,真的有一群人在用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当合上书本,徐开路和他的战友们的身影依然清晰——他们在风雪中挺立的脊梁,在危急时刻伸出的援手,在思念亲人时隐忍的泪水,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雕像。
这部作品发出的不仅是"忠于祖国、坚守边防"的铿锵誓言,更是对每个享受和平生活的读者的深情叩问:当我们安享和平时,可曾记得那些在昆仑之巅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昆仑哨》的价值,正在于它让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从雪域高原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读书#
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